我有两个从来不下厨房的朋友,两个人的经历就像一个人似的。
一个是老张,大我一岁,今年71岁了。去年秋季开学,他的孙女转学至兴平市一个企业的附属小学,租住别人的房子。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,当时想,在村学上得好好的,为啥转学呢?再咋说村学每天还提供免费午餐呢。这话没敢对他说。
于是他老伴儿就去陪读了,主要任务是做三顿饭。老伴儿一走,老张的吃饭问题凸显,他可是一生一天厨房都没下过。老伴儿辛苦,每次给他做一个星期的馍和一盆吃面条用的臊子。我问他,想吃个红烧肉咋办?答说也不咋想吃。
另一个是老魏。10多年前,他的两个孙子先后在鄠邑区某企业中学上学,老伴儿陪读大约6年,老魏吃老伴儿预先做好的馒头、臊子也是6年。如今老魏的两个孙子都考上了大学,老伴儿不用陪读了。老张的孙子才上小学三年级,老张的单调伙食恐怕还要吃10年。
我老婆不吃牛羊肉,还闻不得那个香味。如果她哪天出门十天半个月,我第一要务是做粉蒸羊肉,炖牛尾、牛腩,起码一天吃一顿吧,聊补常年亏欠的胃。有一天跟老魏打微信电话,他问我退休了每天都干啥,答说买菜做饭么。他不待见了,说一声"做饭的事咱不说",立马把话头转了。秦腔、京剧里的人物表示不屑、表示反对,就把长袖子往对方一甩,我猜想老魏说这话的时候肯定是甩袖子了。老张呢,我也经常在电话上问他当天吃啥饭,几次鼓动他学着做几样饭菜,鸡蛋炒米饭不香吗?最简单的饭,可他总是说做饭难得很,不是一两天能学会的。
做饭难?谁信?有一年我去老魏家,看见他正在和泥巴,好大的一堆。他接了西安某公司的活路,请他刻五六百枚艺术字印章。他说土是专门在附近山上挖的好土,和成泥巴切成小块儿,晾干后坚硬无比,就是刻章子的坯子了。就想,和泥巴不比和面难?在坯子上刻章子不比擀面、切面难?难活都干了,进厨房和面、擀面不是手到擒来的事儿?说到底很多男人不是不会做饭,而是不想学做饭,放不下自己的身段。说到身段我就想笑,人家苏东坡咋就不怕辱没尊严琢磨出了好几道传世名菜?
男人下厨房,是不亏自己,择机而动。想来我也是瞎操心,老张、老魏认为天经地义的事也不用我唠叨。两人都过了70岁,转变老观念不大可能。我能做的,不如继续取悦我的馋嘴,用半个月学做一个新菜的进度犒劳自己。
近半年来又有了新发现,更不许老婆进厨房了——整天在家看书、看手机、看电视,看啥都要戴老花镜,就觉得特别费眼睛,眼睛经常酸痛。嘿,卸掉眼镜进厨房实际上是养眼的最佳方式。以前自夸做饭麻利,外出进门,饿了,十分钟左右就能把饭吃到嘴里。如今则有意放慢做饭速度,把苞谷糁熬得更糊,把糯米排骨蒸得更糯。反正退休了,时间一大把,看书是好日子,慢工做饭也是好日子。
读书看报属文,动手做饭属武。男人进厨房,十八般武艺就又多了一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