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首页 > 美文摘抄

李烈我教小学数学的读后感 李烈我教小学数学读书笔记

苏木美文摘抄网整理的李烈我教小学数学的读后感(精选10篇),供大家参考,大家一起看看吧。

李烈我教小学数学的读后感 篇1

近期,全市在中小学数学教师中掀起了一次“读名著、学名师”的热潮。学习名师,我马上想到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烈,并认真拜读了李烈老师所著的《我教小学数学》一书。

其实,我想学习了解数学名师李烈,其实最初源于一次遗憾。那是我几年前赴武汉参加全国数学研讨会,会议本来安排有李烈老师的一节教学观摩课,由于李烈老师有事没能来,最终我错过了一次现场聆听和学习李烈老师课堂教学的机会。但是,会后我认真看了李烈老师观摩课的教学实录文稿,一下子被李烈老师课堂实录中所表现出来的挖掘细节、追求完美的教学风格所吸引,她的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教学演示,而是教与学的互动,是"学而不死,活而不乱,易中求深,情理交融"。

当然,现在的我也很幸运,通过拜读李烈老师的《我教小学数学》一书,我自感收获多多,感动多多。这本书是李烈老师二十多年来教育教学实验研究的结晶,全面论述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和理性思考,提出了具有时代气息的、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、值得深思的问题。针对这些问题,作者列举了生动的教学实例,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理论分析。全书主要分“以爱育爱”、“以会教会”和“课堂实录及教案”三大部分。作者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儿童观、教学观,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爱、对孩子们的爱。李烈老师认为,正是在“爱”和“会”的良性循环中,老师和学生才得到同步的提高。

如果老师没有对学生、对学科、对事业的爱,是不会努力提高自己,高标准地去教会学生的。学生如果不是处于一个充满爱意的宽松和谐的环境中,也是不能很好的去学会的。同时,老师的爱是通过教学生学会来体现的,而学生是通过学会来回报老师的。两者也是互动的,老师通过对学生的爱,激起学生对学科的爱;学生对学科的爱,又激起学生学会的积极性,而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,更进一步激起学生对学科的爱,对老师的爱。李烈老师还认为,做一名小学数学教师,决不能只是研究数学学科,还应该研究人的情感、人的需要。

这本书的许多小标题,我认为富有个性,它不同于一般书中的章、节标题,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具体,如“第一印象不可忽视”、“站到学生中来”、“低起点、高终点”……对每一条经验,作者不仅论述了其理论依据,而且还非常具体地介绍了她的具体做法和自我感受,操作性很强,因此读后感到好学、好用。读了李烈老师的这本书,我体会到:教学中,不仅要研究数学学科知识,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,更要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,要研究如何真诚地爱数学,为学生的成长创设宽松、健康的氛围。只有这样做了,你才会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数学教师。更加明白教师对学生的“爱”中融会着的教师的责任与技巧,严中有爱,爱中有严,只有把“爱”与“会”融合在一起时,既有爱的情感,又有爱的行为时,老师才当得有滋有味,也才能让自己的学生处于一个充满爱意的宽松、和谐的环境中,让他们很好地去爱学习、爱生活。

李烈我教小学数学的读后感 篇2

《我教小学数学》这本书是特级教师李烈校长写的,是一部体现创新性教育、教学思想的一部力作。

研读、思考,无不让自己的眼晴一亮,在李老师的笔下,数学尽情的绽放着它独有的魅力,处处都是让我们学习、让我们思考的地方和思想。

书中共有三部分:

第一篇:以爱育爱。李老师谈到让学生在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,要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,谈到“爱”中同样融会着教师的责任与技巧,宽严相济,实现不同学生的发展。

第二篇:以会教会。李老师眼中的数学是基于“学生”的数学,她倡导把“学生”作为课程资源,要在知识发生、发展的全过程中激发思考,深挖数学思想,构建“浅出”的教学过程,让学生有机会进行“深刻思考,感受数学学科的真义与魅力,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中获得不同的发展。

第三篇:课堂教学实录及教案。这部分主要收录了《数的整除》、《循环小数》、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》等五篇教学实录或教案。从实录中可以感觉到李老师课堂的精彩,从教案中可以体会到李老师对一节课思考的深刻。

让我深记的一句话:优秀的教师之所以优秀,就在于能注意到一般教师所注意不到的现象,即使是在无意中也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。我在想:一个优秀的教师,不仅仅是他的课上得多么精彩,也不是他多么的追求进步。而在于这位教师的心里是不是真正的装着学生,是不是真正的尊重学生、善待孩子,是一个善良的人,一个富有热情和人情味的教师。

令人欣赏的一个做法:学生作业本的使用,李老师是这样要求的:要求写上“日期”、“作业出处”,要求划上边线,左边写题号,右边写题,还要求有写算式草稿的地方,不准单用草稿纸。李老师这样做的理由是:一是比较省事,再是减少眼睛疲劳,另外还便于自己检查错误原因。想想自己平时的教学,孩子会经常出现计算性的错误,很多都是“无据可查”,现在想来,关键还在于我们对孩子的要求缺少一种充满爱意的严格要求。像李老师这样,严格抓作业本的使用,创造性的使用作业本,不仅仅是培养了孩子的良好习惯,更能够大大降低计算的错误率,提升孩子的计算能力。

《我教小学数学》真是受益匪浅!

李烈我教小学数学的读后感 篇3

《我教小学数学》这本书是特级教师李烈校长写的,是一部体现创新性教育、教学思想的一部力作。

研读、思考,无不让自己的眼晴一亮,在李老师的笔下,数学尽情的绽放着它独有的魅力,处处都是让我们学习、让我们思考的地方和思想。

书中共有三部分:

第一篇:以爱育爱。李老师谈到让学生在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,要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,谈到“爱”中同样融会着教师的责任与技巧,宽严相济,实现不同学生的发展。

第二篇:以会教会。李老师眼中的数学是基于“学生”的数学,她倡导把“学生”作为课程资源,要在知识发生、发展的全过程中激发思考,深挖数学思想,构建“浅出”的教学过程,让学生有机会进行“深刻思考,感受数学学科的真义与魅力,让不同的.学生在数学中获得不同的发展。

第三篇:课堂教学实录及教案。这部分主要收录了《数的整除》、《循环小数》、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》等五篇教学实录或教案。从实录中可以感觉到李老师课堂的精彩,从教案中可以体会到李老师对一节课思考的深刻。

让我深记的一句话:优秀的教师之所以优秀,就在于能注意到一般教师所注意不到的现象,即使是在无意中也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。我在想:一个优秀的教师,不仅仅是他的课上得多么精彩,也不是他多么的追求进步。而在于这位教师的心里是不是真正的装着学生,是不是真正的尊重学生、善待孩子,是一个善良的人,一个富有热情和人情味的教师。

令人欣赏的一个做法:学生作业本的使用,李老师是这样要求的:要求写上“日期”、“作业出处”,要求划上边线,左边写题号,右边写题,还要求有写算式草稿的地方,不准单用草稿纸。李老师这样做的理由是:一是比较省事,再是减少眼睛疲劳,另外还便于自己检查错误原因。想想自己平时的教学,孩子会经常出现计算性的错误,很多都是“无据可查”,现在想来,关键还在于我们对孩子的要求缺少一种充满爱意的严格要求。像李老师这样,严格抓作业本的使用,创造性的使用作业本,不仅仅是培养了孩子的良好习惯,更能够大大降低计算的错误率,提升孩子的计算能力。

《我教小学数学》真是受益匪浅!

李烈我教小学数学的读后感 篇4

翻开《我教小学数学》一书,那一身娇艳的桃红,蕴藏着内敛的沉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她就是北京实验二小校长李烈。也许她正是用那一抹桃红去唤醒了学生紧闭的心灵,用那一份沉静去摒弃了学生喧闹的浮躁。她以一个数学名师的形象闻名中外。当我认真拜读了这本书后,感受颇深。全书主要分《以爱育爱》和《以会教会》两大部分,记载了作者二十多年来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涯,走的是一条既平凡又闪烁着智慧之光的创新之路,她在书中所阐述的观点让我兴奋不已,更是激发我深入思考。走上了三尺讲台,就应不懈的追求精湛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,就应深情演绎自己的艺术人生……

第一篇《以爱育爱》似乎和数学学科没有直接关系,但作者却以大量篇幅来表述,李校长认为,做一名小学数学教师,决不能只是研究数学学科,还应该研究人的情感、人的需要。这是因为人的行为是认知系统和动力系统整合作用的结果。因此,当好一名小学数学教师,不仅要研究数学学科的有关知识,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,更要研究如何调动孩子学好数学的积极性,要研究如何真诚地爱孩子,为学生的成长创设宽松、健康的氛围。只有这样做了,你才会成为一名学生欢迎的数学教师。李校长把自己的儿童观、教学观,以及对事业的爱、对孩子们的爱与数学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,演绎了课堂的精彩、教育的精彩。我觉得,作为一名教师,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浓浓的深情,才会执着地爱自己的工作,爱自己的学生;才会写出最真诚、最美好的教育诗章;才会真正无愧于教师这一光荣的称号。《人人说“我行”》《人人来“表现”》《用“爱”教“会”》……在李老师的笔下,透出了浓浓的爱生之意;在李老师的眼中,每一个学生都是能者,充满着自信。她对小学数学教育事业和对每个学生的真诚的情与爱,那具有时代的强音深深地感染了我,促使我不断地寻找着自己与她的差距,努力地从中寻求我所努力的方向。

第二篇《以会教会》阐述的是教师对事业的爱,对所教学科的爱,对学生的爱,必然表现在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,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上,也就是以自身的“会”教会学生的“会”,这就是“以会教会”。李老师认为,“以会教会”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,教师要以新的儿童观、教学观,重新认识课堂教学;“以会教会”要求教师要以科学的方法,研究课堂教学活动;“以会教会”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快地从“经验型”转为“科研型”。这与我们学校现在所倡导的做一个“科研型”教师是那么地吻合。“推行素质教育,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。”这恐怕是目前每一个教师最时髦的教学目标了。我们教师把目光都盯在了眼前这些学生们的身上:怎样才能让学生们的素质得到提高?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'创新意识?但很少有人去想一想,培养学生有创新意识的前提是什么?

前不久在批其末考卷遇到这样一件事,使我对这个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。这学期期末六年级数学测试卷中有这样一道填空题:一件商品降价10%。请你写出等量关系。有学生这样写:现价+降低的价钱=原价。阅卷教师毫不犹豫地打上了叉号,究其原因:标准答案是原价×(1—10%)=现价。对此结果,我感到困惑,以理力争,我认为,这道题的答案不是惟一的,看你怎么想了。为什么一定要用“标准答案”把自己的思维捆住呢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,教师却把自己的思想束缚住,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岂不是空话一句吗?要学生会创新,教师首先要创新,教师的创新意识,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。

第三篇是李老师的一些课堂教学实录和教案。细细研读每一节课,每一个教案,她都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,精心设计的。从课堂实录上,可以看到,李老师上课时,讲究教学节奏,合理地安排每一次练习,教学中形成了发现矛盾、进行探讨、加深理解、恰当运用的局面,学生觉得又主动、又生动、又活泼。

总之,《我教小学数学》一书是一本体现时代强音,富有哲理,富有真情实意,富有个性,可操作性和可读性都很强的来自教学第一线的著作,是李老师二十多年数学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,更是对人生、对教师、对学生、对数学学科强烈的爱的真实感受。名师,之所以成为名师,必有他(她)成名的理由;强人,之所以成为强人,必有他(她)过人的强处。我们是普通的教师,普通的人,所以,我们一直都不太阅读名师,不太接近强人。当我们一旦走进名师,与强者为伍的时候,我们起码是半个名师,半个强者了。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,愿大家与我一起共享。

李烈我教小学数学的读后感 篇5

书,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之一,它给予我们营养,丰富我们的知识,增加我们的阅历。

“我教小学数学”与我们的工作很贴近。我手捧李烈老师的《我教小学数学》很快就读完了,还意犹未尽,一点一滴,好像就在我们身边,那么亲切自然,她犹如一杯好茶,品一口,浓香四溢,回味无穷。书中那一个个源于教学实践的真实而令人折服的故事,那一行行铺满了平凡而又闪烁着智慧之光的创新足迹,更让我深深地佩服李烈老师的敬业精神,佩服她细致的教学艺术,更佩服她睿智的头脑与眼光。特别是书中讲述的“以爱育爱”和“以会教会”的教育教学观让我受益匪浅。

这本书贯穿“以爱育爱”的教育观念,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、平等、良好的氛围,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,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,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,朋友般地与学生交流,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、过程方法、情感态度各方面得到健康发展。李烈老师的教学能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,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,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,创设学生成长的宽松环境,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等,从而真正使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生命体验过程。读后,使我不禁想到如今的教师,尤其是班主任,工作任务很繁重,心理压力更是大。当面对的孩子上课不认真时,当孩子们的作业大面积的出错时……,常常是火冒三丈,感觉自己辛辛苦苦的付出竟然是这样的回报,多少有些伤感和无奈;但更多的是对学生的失望,然后就免不了对学生一顿责骂。

读过“出错”是孩子的“权利”这一节之后,我的教学观念改变了许多。要知道孩子在求知的过程中,属于不成熟的个体,因此,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允许的。从发展的角度讲,这是孩子特有的“权利”。我觉得这一部分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当我们遇到问题时,不妨另换一个角度去思考。只要我们爱孩子,善于保护孩子们的自信心;只要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;只要肯钻研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。读了这本书,我才更加明白:爱不是空口号,而是发自内心真诚的行动,爱中融汇着教师的责任和技巧。向李烈老师学习,让自己的学生处于一个充满爱意的宽松和谐的环境中,让爱滋润每一个孩子。

“以会教会”是李烈老师从“以爱育爱”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出发,立足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本身,研究课堂教学活动,反思自身的教育、教育教学活动而提出的富有特色的教学观。以会教会的核心是教师的会,这就是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地自觉提高自己的水平,只有发自内心地想方设法教好每一个学生,才能真正做到使学生学会。

“以会教会”是李烈老师从“以爱育爱”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出发,立足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本身,研究课堂教学活动,反思自身的教育、教育教学活动而提出的富有特色的教学观。以会教会的核心是教师的会,这就是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地自觉提高自己的水平,只有发自内心地想方设法教好每一个学生,才能真正做到使学生学会。

而我认为,教师的一言一行以及知识水平和教育素养等,都会对每一个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,教师的点点滴滴也都会成为学生的表率,因此,我们的工作便显得非同小可,来不得半点虚伪与马虎。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,同样,学生怎样也可略知学生的老师如何。正因为学生的会就像一面明镜,可以反映出一个教师的全部或者某个方面,为此,我们都必须先达到“会”。而这个“会”不仅仅是指文化知识和各种学习能力还包括着生活、做人做事等的方方面面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小打好做人的基础,使他们成为真正对国家、对人民有用的人。

在这本书中,李烈老师从数学课堂教学的细微处入手,揭示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,如何在教学中学习、实践、研究、反思、总结,以自身的“会”引导学生“会”,提出了许多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、心理活动特点的教学方法,如“让孩子们先说话”、“重视起始课”、“在幽默与笑声中学习”、“差异中求发展”、“模仿是为了创造”等。

书中的这些教育观、教学观都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实在的事例来体现的,有血有肉,亲切自然。我想:这就是具体,这就是细节,细微处才能看出老师对教育、对学生的情有多深。从中可以看出李烈老师那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,将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。正如李烈老师所以说:“这是严格要求也是爱”。是啊,爱学生就是要对学生负责。因此,我将进一步把自己对教育事业、对孩子的爱,化做具体的行动,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自己的工作,在如何深钻教材、如何以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活动的思考中,以人为本,因材施教;在抓好细节,落实要求,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艺术上不断学习实践,努力做一个有思想的行动者。

李烈我教小学数学的读后感 篇6

今年暑假我再一次细读了李烈校长的《我教小学数学》一书,受益匪浅。

作者的教育、教学思想深刻体现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:“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。”其中的一些教育理念和观点对我触动较大,是我在教学中最需要的或者自己做得不够的。从文中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浓浓的师爱,李校长不仅具有爱的情感,更有爱的行为和爱的能力。在感动之余,更多的是思考……

以“爱”育“爱”的儿童观。尊重和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。在李烈校长看来,以“爱”育“爱”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真挚、神圣无瑕的爱;而且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理解、尊重、赏识、接纳与宽容上。正是有了这样的儿童观,李校长的教学围绕学生的发展为核心,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,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,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,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愉悦地学习、生活。

在“首因效应”中重塑学生的自信。李校长每接一个新班,首先考虑如何使学生喜欢她、爱上她的数学课。因此她着重做好三个“第一”,即上好第一节启导课、上好第一节新课、重视第一次个别谈话。对照自己的教学,这三个“第一”我也重视了,但效果不是很理想,细细琢磨,与李校长的作法相比,我的真情投入不够,我的语言缺乏艺术,效果当然相差甚远。

“数子十过,不如奖子一长”。李校长深信“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充满自信,批评中长大的孩子感到自卑”。她对学生坚持表扬为主,特别是对“学困生”。她深入学生,看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,真诚赏识孩子,帮助孩子发扬长处,充满自信,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度。对学生的要求,不做横向比较,只要孩子在原来的基础上有进步就给予表扬,甚至运用“夸张”的手法,及时鼓励孩子的点滴进步,让学生越做越好。想想自己对待学生,我真的太吝啬表扬了,特别是对“学困生”,看到学生的进步,想好的语言,总觉“夸张”,于是只在唇齿之间徘徊,难于出口。

课下用爱心为孩子补课。教学水平再高,在一个班中也会出现几个不令人满意的“学困生”。辅导这些让老师焦心和烦心的学生,却成了老师每天的苦差,于是怨声载道是司空见惯了。李校长客观地看待学生的个体差异,对待教学中出现的“学困生”,课下用爱心为他们补课,着实为学生的发展着想,她认为补课是教师的职责,是教师对学生爱心的奉献。她经常利用课余饭后的时间为学生补课,做到既补课又补“心”,把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主动性结合起来,效果显著。这些我感爱最深,四年级下学期,我们班的学生由来自37间不同学校的学生组合而成,学习成绩参差不齐,“双差生”较多,学校领导也倾注了不少热情,我们科任老师更是煞费苦心。我每天都挤时间为学生补课,有针对性的面对面的辅导,学生有了进步,我通过电话或亲自登门家访,给予真诚的鼓励。学生得到老师的肯定,自信心增强了,学习的兴趣也浓了,有几个学生每天都追着我要数学题做,五年级下学期,她们的学习成绩提高了不少。

李烈校长以“爱”育“爱”的教育理念我铭刻在心,它已指导着我的教学行为,以后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践行它,加深爱的情感,让自己更具爱的能力,我有信心做得更好。

李烈我教小学数学的读后感 篇7

翻开《我教小学数学》一书,那一身娇艳的桃红,蕴藏着内敛的沉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她就是北京实验二小校长李烈。也许她正是用那一抹桃红去唤醒了学生紧闭的心灵,用那一份沉静去摒弃了学生喧闹的浮躁。她以一个数学名师的形象闻名中外。当我认真拜读了这本书后,感受颇深。全书主要分《以爱育爱》和《以会教会》两大部分,记载了作者二十多年来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涯,走的是一条既平凡又闪烁着智慧之光的创新之路,她在书中所阐述的观点让我兴奋不已,更是激发我深入思考。走上了三尺讲台,就应不懈的追求精湛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,就应深情演绎自己的艺术人生……

第一篇《以爱育爱》似乎和数学学科没有直接关系,但作者却以大量篇幅来表述,李校长认为,做一名小学数学教师,决不能只是研究数学学科,还应该研究人的情感、人的需要。这是因为人的行为是认知系统和动力系统整合作用的结果。因此,当好一名小学数学教师,不仅要研究数学学科的有关知识,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,更要研究如何调动孩子学好数学的积极性,要研究如何真诚地爱孩子,为学生的成长创设宽松、健康的氛围。只有这样做了,你才会成为一名学生欢迎的数学教师。李校长把自己的儿童观、教学观,以及对事业的爱、对孩子们的爱与数学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,演绎了课堂的精彩、教育的精彩。我觉得,作为一名教师,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浓浓的深情,才会执着地爱自己的工作,爱自己的学生;才会写出最真诚、最美好的教育诗章;才会真正无愧于教师这一光荣的称号。《人人说“我行”》《人人来“表现”》《用“爱”教“会”》……在李老师的笔下,透出了浓浓的爱生之意;在李老师的眼中,每一个学生都是能者,充满着自信。她对小学数学教育事业和对每个学生的真诚的情与爱,那具有时代的强音深深地感染了我,促使我不断地寻找着自己与她的差距,努力地从中寻求我所努力的方向。

第二篇《以会教会》阐述的是教师对事业的爱,对所教学科的爱,对学生的爱,必然表现在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,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上,也就是以自身的“会”教会学生的“会”,这就是“以会教会”。李老师认为,“以会教会”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,教师要以新的儿童观、教学观,重新认识课堂教学;“以会教会”要求教师要以科学的方法,研究课堂教学活动;“以会教会”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快地从“经验型”转为“科研型”。这与我们学校现在所倡导的做一个“科研型”教师是那么地吻合。“推行素质教育,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。”这恐怕是目前每一个教师最时髦的教学目标了。我们教师把目光都盯在了眼前这些学生们的身上:怎样才能让学生们的素质得到提高?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?但很少有人去想一想,培养学生有创新意识的前提是什么?

前不久在批其末考卷遇到这样一件事,使我对这个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。这学期期末六年级数学测试卷中有这样一道填空题:一件商品降价10%。请你写出等量关系。有学生这样写:现价+降低的价钱=原价。阅卷教师毫不犹豫地打上了叉号,究其原因:标准答案是原价×(1—10%)=现价。对此结果,我感到困惑,以理力争,我认为,这道题的答案不是惟一的,看你怎么想了。为什么一定要用“标准答案”把自己的思维捆住呢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,教师却把自己的思想束缚住,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岂不是空话一句吗?要学生会创新,教师首先要创新,教师的创新意识,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。

第三篇是李老师的一些课堂教学实录和教案。细细研读每一节课,每一个教案,她都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,精心设计的。从课堂实录上,可以看到,李老师上课时,讲究教学节奏,合理地安排每一次练习,教学中形成了发现矛盾、进行探讨、加深理解、恰当运用的局面,学生觉得又主动、又生动、又活泼。

总之,《我教小学数学》一书是一本体现时代强音,富有哲理,富有真情实意,富有个性,可操作性和可读性都很强的来自教学第一线的著作,是李老师二十多年数学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,更是对人生、对教师、对学生、对数学学科强烈的爱的真实感受。名师,之所以成为名师,必有他(她)成名的理由;强人,之所以成为强人,必有他(她)过人的强处。我们是普通的教师,普通的人,所以,我们一直都不太阅读名师,不太接近强人。当我们一旦走进名师,与强者为伍的时候,我们起码是半个名师,半个强者了。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,愿大家与我一起共享。

李烈我教小学数学的读后感 篇8

翻开《我教小学数学》一书,那一身娇艳的桃红,蕴藏着内敛的沉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她就是北京实验二小校长李烈。也许她正是用那一抹桃红去唤醒了学生紧闭的心灵,用那一份沉静去摒弃了学生喧闹的浮躁。她以一个数学名师的形象闻名中外。当我认真拜读了这本书后,感受颇深。全书主要分《以爱育爱》和《以会教会》两大部分,记载了作者二十多年来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涯,走的是一条既平凡又闪烁着智慧之光的创新之路,她在书中所阐述的观点让我兴奋不已,更是激发我深入思考。走上了三尺讲台,就应不懈的追求精湛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,就应深情演绎自己的艺术人生……

第一篇《以爱育爱》似乎和数学学科没有直接关系,但作者却以大量篇幅来表述,李校长认为,做一名小学数学教师,决不能只是研究数学学科,还应该研究人的情感、人的需要。这是因为人的行为是认知系统和动力系统整合作用的结果。因此,当好一名小学数学教师,不仅要研究数学学科的有关知识,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,更要研究如何调动孩子学好数学的积极性,要研究如何真诚地爱孩子,为学生的成长创设宽松、健康的氛围。只有这样做了,你才会成为一名学生欢迎的数学教师。李校长把自己的儿童观、教学观,以及对事业的爱、对孩子们的爱与数学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,演绎了课堂的精彩、教育的精彩。我觉得,作为一名教师,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浓浓的深情,才会执着地爱自己的工作,爱自己的学生;才会写出最真诚、最美好的教育诗章;才会真正无愧于教师这一光荣的称号。《人人说“我行”》《人人来“表现”》《用“爱”教“会”》……在李老师的笔下,透出了浓浓的爱生之意;在李老师的眼中,每一个学生都是能者,充满着自信。她对小学数学教育事业和对每个学生的真诚的情与爱,那具有时代的强音深深地感染了我,促使我不断地寻找着自己与她的差距,努力地从中寻求我所努力的方向。

第二篇《以会教会》阐述的是教师对事业的爱,对所教学科的爱,对学生的爱,必然表现在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,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上,也就是以自身的“会”教会学生的“会”,这就是“以会教会”。李老师认为,“以会教会”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,教师要以新的儿童观、教学观,重新认识课堂教学;“以会教会”要求教师要以科学的方法,研究课堂教学活动;“以会教会”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快地从“经验型”转为“科研型”。这与我们学校现在所倡导的做一个“科研型”教师是那么地吻合。“推行素质教育,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。”这恐怕是目前每一个教师最时髦的教学目标了。我们教师把目光都盯在了眼前这些学生们的身上:怎样才能让学生们的素质得到提高?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?但很少有人去想一想,培养学生有创新意识的前提是什么?

前不久在批其末考卷遇到这样一件事,使我对这个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。这学期期末六年级数学测试卷中有这样一道填空题:一件商品降价10%。请你写出等量关系。有学生这样写:现价+降低的价钱=原价。阅卷教师毫不犹豫地打上了叉号,究其原因:标准答案是原价×(1—10%)=现价。对此结果,我感到困惑,以理力争,我认为,这道题的答案不是惟一的,看你怎么想了。为什么一定要用“标准答案”把自己的思维捆住呢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,教师却把自己的思想束缚住,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岂不是空话一句吗?要学生会创新,教师首先要创新,教师的创新意识,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。

第三篇是李老师的一些课堂教学实录和教案。细细研读每一节课,每一个教案,她都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,精心设计的。从课堂实录上,可以看到,李老师上课时,讲究教学节奏,合理地安排每一次练习,教学中形成了发现矛盾、进行探讨、加深理解、恰当运用的局面,学生觉得又主动、又生动、又活泼。

总之,《我教小学数学》一书是一本体现时代强音,富有哲理,富有真情实意,富有个性,可操作性和可读性都很强的来自教学第一线的著作,是李老师二十多年数学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,更是对人生、对教师、对学生、对数学学科强烈的爱的真实感受。名师,之所以成为名师,必有他(她)成名的理由;强人,之所以成为强人,必有他(她)过人的强处。我们是普通的教师,普通的人,所以,我们一直都不太阅读名师,不太接近强人。当我们一旦走进名师,与强者为伍的时候,我们起码是半个名师,半个强者了。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,愿大家与我一起共享。

李烈我教小学数学的读后感 篇9

近期,全市在中小学数学教师中掀起了一次“读名著、学名师”的热潮。学习名师,我马上想到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烈,并认真拜读了李烈老师所著的《我教小学数学》一书。

其实,我想学习了解数学名师李烈,其实最初源于一次遗憾。那是我几年前赴武汉参加全国数学研讨会,会议本来安排有李烈老师的一节教学观摩课,由于李烈老师有事没能来,最终我错过了一次现场聆听和学习李烈老师课堂教学的机会。但是,会后我认真看了李烈老师观摩课的教学实录文稿,一下子被李烈老师课堂实录中所表现出来的挖掘细节、追求完美的教学风格所吸引,她的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教学演示,而是教与学的互动,是"学而不死,活而不乱,易中求深,情理交融"。

当然,现在的我也很幸运,通过拜读李烈老师的《我教小学数学》一书,我自感收获多多,感动多多。这本书是李烈老师二十多年来教育教学实验研究的结晶,全面论述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和理性思考,提出了具有时代气息的、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、值得深思的问题。针对这些问题,作者列举了生动的教学实例,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理论分析。全书主要分“以爱育爱”、“以会教会”和“课堂实录及教案”三大部分。作者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儿童观、教学观,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爱、对孩子们的爱。李烈老师认为,正是在“爱”和“会”的良性循环中,老师和学生才得到同步的提高。

如果老师没有对学生、对学科、对事业的爱,是不会努力提高自己,高标准地去教会学生的。学生如果不是处于一个充满爱意的宽松和谐的环境中,也是不能很好的去学会的。同时,老师的爱是通过教学生学会来体现的,而学生是通过学会来回报老师的。两者也是互动的,老师通过对学生的爱,激起学生对学科的爱;学生对学科的爱,又激起学生学会的积极性,而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,更进一步激起学生对学科的爱,对老师的爱。李烈老师还认为,做一名小学数学教师,决不能只是研究数学学科,还应该研究人的情感、人的需要。

这本书的许多小标题,我认为富有个性,它不同于一般书中的章、节标题,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具体,如“第一印象不可忽视”、“站到学生中来”、“低起点、高终点”……对每一条经验,作者不仅论述了其理论依据,而且还非常具体地介绍了她的具体做法和自我感受,操作性很强,因此读后感到好学、好用。读了李烈老师的这本书,我体会到:教学中,不仅要研究数学学科知识,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,更要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,要研究如何真诚地爱数学,为学生的成长创设宽松、健康的氛围。只有这样做了,你才会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数学教师。更加明白教师对学生的“爱”中融会着的教师的责任与技巧,严中有爱,爱中有严,只有把“爱”与“会”融合在一起时,既有爱的情感,又有爱的行为时,老师才当得有滋有味,也才能让自己的学生处于一个充满爱意的宽松、和谐的环境中,让他们很好地去爱学习、爱生活。

李烈我教小学数学的读后感 篇10

读了李烈老师的《我教小学数学》,对于小学数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又又了些想法。

李烈老师在文中指出,我们要把可用时间变为有效时间。要想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效果,关键就是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,减少时间浪费,使课堂更加的高效、有序。何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?

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,教师能使用恰当的教学措施,利用最少的时间、最小的精力投入,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,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,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。具体来说,教学的有效性包含三种含义:速度,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要少;结果,发生的变化、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要显著;体验,所伴随或生发的心理感受要深刻。通俗地说,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,使学生能够在学业上有收获,有提高,有进步。具体表现在:认知上,从不懂到懂,从少知到多知,从不会到会;情感上,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,从不喜欢到喜欢,从不热爱到热爱。

如何使课堂高效运作具有一定的难度,经过教学实践,我有这样的几点感触:

1、课堂必须要让孩子感到有趣。

2、孩子在课堂上都能自主积极的探索。

3、让数学变得有趣起来。

4、让孩子在课堂上感到学习的快乐。

当然,这四点是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坚持,去培养,并不是简单的一天就能形成,需要我们能踏踏实实上好每节课,让每节课都能做到这几点,那么是否做到这几点就是有效了?也不仅仅是,我们每节课必须还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知识体系,让学生都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,要干什么。另外,还要注意课堂环节的优化设计,要充分考虑好每个环节,学生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?你如何来解决?而这些都是我们在课下要精心准备好的。这就要求我们要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,为每一节课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,并准确地加以描述,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,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。二要依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,实施对应的教学措施,同时还要能够抓住教学重点,突破教学难点。三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,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,即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,又要引导学生进行都能够深入的进行思考和小组间的相互交流讨论。四要在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下功夫,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,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自信心,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,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。五要把预设与生成有机的结合起来,即能产生一个注重高水平的预设,又要注重在动态环境下的有效生成,使我们最终达到知识学习高效进行,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。

具体实施起来就是:

一是创设情景,激发兴趣,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探索的场。

所谓的创设情景,就是将课本上枯燥的知识搬到生活实际中来,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应所用,这样知识不在单调枯燥,而是变得生动鲜活起来,也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实际操作,能够激发孩子自己探索的场。

二是设置问题,激发主动学习

通过问题的设置,实际上这是在激发孩子去主动探求,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,如何设置,就是需要我们的教师能够渗透到教材中,巧妙设计每个知识点的问题,孩子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了,自然课堂的效率也提高了。

三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

在这个过程中,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,通过对孩子的鼓励,激发,通过只是的从简到难,一点一滴培养孩子学习的自信心,充分吸引孩子自发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,使学生能变得好学、乐学、愿学。

四是要形成小组合作

小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,但要注意明确组内人员的分工,这样,才能调动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积极性,同时通过共同参与和积极合作,也培养了孩子之间的协作能力。

总之,教学的有效性,是教师引导孩子共同完成,教学是否真正有效起来,是需要坚持和不懈的努力来不断完善的。